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名师风范

赫崇本: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海洋人

  • 发布日期:2014-10-03
  • 浏览次数:28374

      赫崇本是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的海洋学研究,特别是在开拓我国物理海洋学,开创、推动和发展海洋科教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求学报国
      1908年9月30日,赫崇本出生在辽宁风城县西堡村的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年少的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却敏锐聪慧。父亲勤俭办学的精神及乡里的传统落后深深地影响着他,从此坚定了他立志读书、回报乡亲、报效祖国的信念。在姑母的资助下,赫崇本到北京求学,并一举名就清华园。
      在清华园,赫崇本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得意门生,也是那一届仅有的两名毕业生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任教于河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后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赴美留学。
      当时的西方国家包括海洋科学在内的第三次科学浪潮正悄然兴起,而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还处于黎明前的黑夜,海洋科学领域更是一片空白,资源、交通、国防需要开发海洋、运用海洋,九州漫长的海岸线宛如娴静的处子,等待人们去撩开她神秘的面纱。这就更激发了他求学报国的责任感。
      到美国以后,赫崇本最终选择了物理海洋,因为中国的海岸线非常长,而在这方面又是个空白。但是,在美国,如果要学海洋就必须先学气象,因为海上的变化和气象密切相关。赫崇本就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气象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马上到加州大学斯科瑞普斯海洋研究所一边攻读物理海洋,一边从事海洋与波浪研究工作。
      1949年,赫崇本提交了物理海洋学的博士论文,申请物理海洋学的博士学位。恰在这时,他得知了祖国马上就要解放的消息,这一下子使他面I}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因为按照美国的规定,博士论文提交以后,要到第二年才能授予博士学位。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敌对的政策,走晚了就有可能回不去了。怎么力、?心系祖国的他在也等不下去了,他毅然放弃了第二个学位,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程。他有自己的想法:新生的祖国需要他。
      当时回国,赫崇本由多个选择:母校清华和乡邻不远的北大及国家气象局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但国立山东大学的副校长童第周先生态度坚决:研究海洋科学,一定要在海滨城市的著名大学里。赫崇本终于接受了童第周的邀请。1949年2月,冲破层层阻力的赫崇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来到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回国时,赫崇本没有多余的行李,把自己所有钱都买了书,还向朋友们借了钱买书。所带回来的几箱图书资料是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所必需的。从1949年回国到1985年病逝,赫崇本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奉献给了中国的海洋事业,谱写出献身中国海洋事业的辉煌篇章。
    二、倾心教育
      赫崇本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他筹建了海洋系,成为今天我们国家物理海洋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学界普遍认为海洋学能发展到现在,物理海洋专业这么多人才,在全国各个岗位能充当不同层次的领导,赫崇本教授是功不可没的。
      为了创办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耗费了赫崇本教授很多心血。在回国之初,中国的海洋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条件十分艰苦。赫崇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开展海洋研究,必须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只有这样,我国的海洋事业才有希望,我国有朝一日才能跨入世界海洋科学之林。于是,他将从事海洋研究的巨大热清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热清,坚定地为祖国培养、储备海洋科生支人才。
      国立山东大学在1946年复校时,就逐步确立了利用青岛靠海的有利条件,逐步建设我国的海洋科学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作为学校的主要特色,已经设立了海洋研究所。赫崇本的到来,为学校的海洋科学增添了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赫崇本全身心投入发展祖国海洋事业的教学中。他认识到,中国要发展海洋事业,人才是关键,必须尽快地培养人才,要有更多的人才,得先从教育入手。他确定了建立海洋科学的基本思路:“必须动员非海洋系的部分教师进入海洋领域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的科研工作,待有些成果后,即可建立相应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相应海洋学科的专门人才。”    当时急需补充海洋学知识的是水产系即将毕业的学生40多人,加上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在学校借读的9名学生,共计50人。于是赫崇本与曾呈奎合作,由景振华和娄康后二人协助,首次为这批学生讲授了综合性的海洋学课程《海洋学通论》。赫崇本为了尽早地培养出能从事海洋科学工作的人才,还从这批学生中动员出9人,为他们增开《高等海洋学》和《潮汐学》两门专业课。这三门课都是在我国首次讲授。与此同时,还为物理系毕业班讲授《动力气象学》。一年之中,同时开设四门课程,可见难度之大,更见赫崇本培养海洋人才的急迫心情。在赫崇本努力下,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的高层次人才,从1950年起就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他们迅速地走上了海洋教学和科研岗位,也为海洋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根据调整方案,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部分师生来到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山东大学海洋系,赫崇本教授担任系主任。我国创办的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也在这里诞生。
      对于新成立的海洋系,赫崇本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主张一要办出特色,二要配备较强的师资。所谓办出特色,就是要筹力、物理海洋专业,因为在海洋研究中,人们十分关心的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理环境。1953年6月,学校确定物理海洋专业为六个重点发展学科之一。迄今,中国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学科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应该说,这是赫崇本在海洋教育事业上的一大功绩。
      其次,赫崇本坚持再办一个海洋气象专业,他指出要真正懂海洋,还必须要有海洋之外的许多学科来配合,气象学是极为重要的姐妹学科,这两门学科应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海洋系的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专业分别创办于1952年与1957年。为了两个专业都能办出特色,赫崇本以自己多专业融于一身的渊博知识兼任了跨专业的物理海洋学与空气动力气象学教授。海洋系建立之初,师资匾乏,教师多由动物系和植物系的教师兼任。为了加强毕业生的中青年教师。他四赴西安,请来著名的海港工程专家侯本国教授;北上请来了多有建树的文圣常教授;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毛汉礼研究员(兼)、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教授和四川大学的牛振义教授等来系任教。从而使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为了拟定物理海洋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他认真钻研了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与美国伍兹霍尔赫斯科瑞普斯海洋研究所的课程设置作了反复的比较。认为学生既要有较深厚的数理基础,又要有较充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能在海上独立观测的能力。几经修改,几经创新,终于制订出了一份较为理想的、至今仍以它为蓝本的物理海洋学专业教学计划。
      面对图书匾乏,仪器缺损等诸多困难,赫崇本教授没有气馁。没有图书资料,他南下广州、上海亲自搜集、购买。由于海洋学科是新兴学科,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赫崇本总是以诚相“求”,晓之以理,动员更多的新生到海洋系来学习。
      赫崇本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1952年党组织指示我在山东大学创办一个海洋系,欣然接受。立志办好海洋系。然而当时图书、仪器一无所有。只有我和景振华开课,共三个班,由厦门大学转来2个班,自招一个班。厦大来唐世风教生物系的《普通海洋学》。还有2名助教。自建系经过三年的时间,门齐了当时国际上的海洋科学期刊并补齐了大多数的重要期刊,配备了最低要求的出海仪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由1955年起,学生每年有一个月的出海实习。1953年增设了一个气象专业,教师逐渐增加。
      海洋系自1952年9月成立至1958年,经历了奠定基础、巩固发展阶段和教学整改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解放初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山东大学已经形成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力学特色。其中“开拓海洋”的力学特色,是在赫崇本的推动下形成的。他曾写道:海洋方面的专业太少,这对于发展我国的海洋学事业,是无法满足客观要求的。为此,我再三地向山东大学的领导建议:山东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海洋。希望有关的系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与海洋有关的科学研究,从而创造条件招收学生,为发展祖国的海洋事业作为一个源地。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1958年终于决定向这个方向迈进。然而山大内迁,所以计划的面向海洋成为泡影。
      1958年秋,山东大学奉命迁至济南。海洋系何去何从?赫崇本也曾忧心忡忡,因为发展海洋学科,离不开大海。他以战略科学家的目光,看到了海洋科学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海洋系不能离开海边前往济南,留在青岛,利用青岛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于是他上书中央建议以海洋系为基础,加上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组建海洋学院。中央不仅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把海洋学院定为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我国第一所以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利用海洋为发展方向的重点大学—山东海洋学院诞生了。赫崇本教授又担负起创建该学院的重任,为祖国培养更好的人才。
      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赫崇本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为中国第一所以海洋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呕心沥血。在赫崇本的支持下,海洋研究所(后改名为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中心、海洋遥感与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室、海洋物理化学及海水防腐研究室、海洋激光研究室、海岸工程研究室等一批海洋研究机构相继成立。赫崇本教授还亲任海洋研究所所长。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使中国的海洋科学与国外不断保持着交流与联系,促进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快速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没有调查船就没法在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法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赫崇本力主建造一艘用于教学实习的远洋综合调查船。为了给海洋学院争取一艘调查船,身为教务处长的赫崇本几次跑北京高教部,呈上报告、陈述理由,终获批准。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的困难时期,建一艘2500吨级的调查船需要600多万元,这是一笔很大的经费,相当于当年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全部基本建设费用的60%。赫崇本亲自参与考察、设计船体方案,几次南下上海沪东造船厂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攻克造船技术的难关,参加了每一次的试航和验收。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第一艘海洋实习调查船一东方红号终于问世了。30年来,东方红载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向海洋,为教学和科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骥伏枷,志在千里。“文革”中饱受磨难的赫崇本,在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虽体弱多病,但仍以满腔热清,为学校的恢复整顿出谋划策。从1977年到1982年间,赫崇本积极活动,力促学校重新回归教育部直属,东方红海洋调查船由北海分局回归学校管理使用,水产系由烟台水产学校回归学校。
      赫崇本从事海洋教育32年,桃李遍天下,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骨干和国内夕隋影响的海洋学家。
    三、师德高尚
      1987年赫崇本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示:“甘愿做人梯、做铺路的石子,为探索海洋科学奥秘的人搭肩、垫脚。”赫崇本淳朴的话语掷地有声,激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赫崇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为人们所折服。
      熟悉他的人都说,赫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赫崇本的成就和贡献在海洋科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海洋科学界众多的院士当中,却没有他的名字,这是为什么?赫崇本先生的女儿赫羽教授回忆道:
      "1979年,国家在推荐和遴选中国科学院部委员时,把推荐书发给了我父亲,国家海洋局学术委员会也一致同意推荐他为学部委员,北京方面也一再催促,可是父亲始终没有填写推荐书。他觉得他这一生应该是知足了,因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得到机会到美国去受教育,得到了知识,回国以后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给予他那么大的支持、那么大的帮助,使他想做的事情都做了,他认为就足够了。”
     面对荣誉,赫崇本总是淡然处之。在谦让学部委员之前,1958年,他还曾谦i七丈二级教授。当年赫崇本的秘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侍茂崇回忆了这件往事:
      “他职常谦虚。1958年的时候他是三级教授,想提他为二级教授。那时不是像现在这样来投票,主要是要总支来决定。所以我做他秘书就在总支里面讨论他,提议就是把他从三级教授提到二级教授。但是他一再提出说自己资格不够,我们都劝他不要再推辞了。那时总支决定以后报上去就可以成为二级教授了,他就不同意。后来他就专门写了一个报告,再次申诉自己资格不够。当然后来总支也没有听他的,他一直都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资格不够,觉得心里面很惭魄。”
      赫崇本把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凡是愿意投身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赫崇本都热清地接纳,并在时间和精力上协助力、理调动工作。他常说,想要发展我国海洋科学,首要任务是必须尽快地培养人才。他甘为人梯,把毕生精力用在我国海洋科研基地地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上。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亲自搞科研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帮助中青年科研人员拟定选题、制汀科研计划、修改论文报告,对其中出现的难题,就像是做自己的科研课题一样加以钻研,经钻研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们,却从不挂上自己的名字。赫崇本还花费很多业余时间给青年教师审稿,推荐文章、著作出版发表,从不肯署上自己的名字。当作者恳切地请求写上他的名字时,他总是耐心说服,婉言谢绝。大家为他的高尚品德所动,称赞他想到的总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赫崇本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照亮了中国的海洋科教事业。    提起赫崇本先生,他的学生管秉贤研究员曾动情地回忆道:我的第一篇论文《中国沿岸的表面海流与风的关系的初步研究》就是在赫崇本先生的热忱指导与启发下完成的。不仅如此,该文首先由赫崇本先生带到前苏联莫斯科四国渔业会议上宣读,由于该文曾得到赫先生的具体指导和启示,我请他共同署名宣读和发表,但赫先生婉言不署名,并说“能代表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这是最高兴的事。”赫先生精深的学术造诣以及崇高的道德风范,深深地教育了我,感动了我,我一生难忘。    还有一件感人的事清,在第二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在设计水下走航托曳体的过程中,赫崇本曾提出过不少关键性的设计和改进意见,并获得鉴定通过。在发表《水下托曳体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时,赫崇本又作了精心的修改,然而他总是说,这是年轻人干的,自己不肯署名。出于对论文负责,经前两位作者的要求,水降名字列入末座。
      像这类指导学生做论文、帮助青年教师改稿,已成为赫崇本工作的一部分。赫崇本一生中所撰写的学术论著和同时代学者相比,不算最多。但是,如果把他曾经指导过、修改过的文章都署上名字的话,在海洋界恐泊无人能出其右
      赫崇本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决策人之一,肩负着海洋科学学术领导工作,经常思考新中国的海洋科学的前途,对制定我国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煞费苦心。从1956年起,他先后担任了国家科委海洋组副组长(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气象组副组长(1957年)、国家海洋局顾问、国家科委海洋组的学科组副组长;是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气象组和国家科委地学组及国务院首届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参与制订了1956年至1967年《十二年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纳入了他倡导多年的“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并于1958年在全国海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海洋调查;参与制订了1962年的国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海洋科学研究规划、1977年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中的海洋科学规划;还是创办国家海洋局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卷中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并兼任《海洋物理学》分科主编、《中国科学》和《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英文版)编委等。他积极推动并参与各有关学会的活动,促使学会交流活跃,经常在学会的学术活动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等,推动海洋科学学术的健康发展。
      在学术研究领域,赫崇本讲授并主持编写了《海洋学》、《潮汐学》、《动力气象》等多种教材,发表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他还通过调查研究,主编了《中国近海水团》一书。
      1989年3月30日,由海洋系师生自发筹资设立的赫崇本先生雕像揭幕,像他生前一样,赫崇本沉思的目光蛋望海洋,诉说着无声的期待。
      1990年海大师生捐赠10万元设立了“赫崇本海洋科学优秀青年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海洋科学的优秀学子。

Copyrights @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邮编:266100
电话:0532-66783901 邮箱:xiaoyouhui@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