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校史一页

名人笔下的海大园

  • 发布日期:2013-11-05
  • 浏览次数:25178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是中国高等学府十大名园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和旖旎的风光闻名于世。海大园的历史与青岛历史同步,历经渔村、兵营和学校之嬗变,是青岛历史的见证与缩影。自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和青岛海洋大学等不同历史时期,迄今已走过了八十五年办学历程。在学校的不同历史时期,曾有数百位著名学者、作家在此任教或求学,构成青岛名人文化的主体力量。他们或秉烛旦书,潜心研究;或传道授业,解惑答疑;或伏案笔耕、创构佳作,在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海大八十五载历史的辉煌篇章。

与青岛渊源关系颇深,把青岛视为第二故乡的当代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游览了海大园后,写下了散文名篇《如果你想倾听-----》,对海大园名人往事作了高度的概括:

新世纪被人们最为崇尚的操行当是爱国敬业。-----无论是核科学家王淦昌、胚胎学宗师童第周、翻译家成仿吾、人民艺术家老舍;还是死水里高举红烛的爱国诗人闻一多、清越流丽充满传奇的沈从文、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王统照、教育家文学家吴伯箫和才华卓越古典文学造诣深厚的女教授冯沅君--------他们驻足青岛执教时间尽管有长有短,但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宛如大雁留声,他们在三尺讲台且中肯綮的谈吐,连同他们的不凡业绩,如黄钟大吕响彻环宇,他们的名字永远是山大和海大的骄傲,琴岛的光荣。

所以我要说,如果你想倾听,这儿有系连亲情师情的悦耳箫声,这里有一多楼萦回不已的诗章,这里有罗荣桓元帅在樱花树下的足音;如果你想倾听,这里有------真正是师心如灯,回澜声声!

-----------

历史如隔代,人物已作古,温故知新,念旧怡心,面对浩浩大海,缅怀大师们的卓越业绩,不能不叫人发出高山仰止的喟叹!人类智慧无穷,科学更加无止境,广招人才如海纳百川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新世纪里更加辉煌,唱响更雄浑的海洋交响乐。

诚哉斯言。为校园流美的还有蔡元培、杜光埙、王淦昌、老舍、沈从文等著名学者和作家。这些文字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幽雅清静的校园环境,是办学的理想之地

1897年德国殖民者侵占青岛后,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修建三大兵营,分别是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和毛奇兵营,其中位于海大园内的俾斯麦兵营,是当时德国在青岛所修建的三大兵营中规模最大、最为完善的一座,它和附近的青岛山炮台构成了一格完整的军事设施。1914年,日德战争后,德国人战败,日本殖民者侵占了青岛,开始对青岛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他们将俾斯麦兵营改称万年兵营。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24年,以俾斯麦兵营为校址、校舍,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海大园开始了办学的历史。

学校校舍建筑系由兵营改造而成,建筑在青岛山麓。左靠安定山(即八关山),右接信号山。前面大约六百米,便是前海沿。可谓是三面是山,一面临海,离当时的青岛市区外约三四里。整个建筑群位于环山的坳台上,借东北高、西南低的自然地势,坐向西南布置而成。兵营分前后两排,与礼堂建筑共同围合成一巨型广场,用作操练士兵使用。兵营建筑采用了“工”字平面布局而成的形式。结构为砖混式、采用花岗石嵌角和基于基座的处理手法,使之与砖砌墙身相结合,形成凝重典雅的建筑立面形式,同时含有浓重的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装饰格调。建筑以两层为主,并配以窗花、柱头等烦琐的修饰。建筑风格有“巴洛克”早期建筑手法,而礼堂建筑则含有浓重“高直”式风格,整组建筑在设计勾画上处理严谨,且尺度适宜,红瓦黄墙再配上环境中绿树,显得极为雅致秀丽。这组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显示着较高的质量水准,可以称为德国在青岛的经典作品。

校园内有八栋楼房,依山设计,布局工整,灰砖红瓦,格调协调;楼内宽敞,空气流畅,院中开阔,舒展宜人。凡由海路来青岛的,当轮船进入胶州湾口时,向北一望,在枝叶密茂,葱茏的深林中,耸出一些红瓦黄墙的高大楼房,就是学校的校舍。学校的校门直达前海沿的大学路,两旁有高大的刺槐,累累的紫藤,鲜艳的桃花,粉妆玉琢的樱花,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遮道,凉爽宜人。门前不远处是波平如镜、细纱铺底的海水浴场,东有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西有嵌入海水中的海滨公园,是青岛游览的好地方。学校就位于青岛的风景区内,环境幽雅清静,无市区的喧闹,是办学的理想之地。

徜徉在如此幽雅清静的校园中,师生们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见诸他们留下的文字。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坐在‘青岛大学(成立两年后,又改名‘山东大学’了)教室的位子上,一歪头,就可以从红楼德红瓦河绿树德绿叶间看到海;从石头楼的寝室里,午夜醒来,就可以听到海;从潮润的风里,从早晚得烟雾里,从鸥鸟的翅膀上,随时可以感觉到海的存在。”“第二宿舍背着一座小山,山上有废了的跑垒,是当年德国人留在这里的,山与宿舍之间有一条黄土大道,它可以领着你到‘第一公园’去看樱花,到‘汇泉’浴场去洗海水澡。这这条大路上的右首有一方红楼,一个大院子,一多先生就在这座里住过。”

物理学家汪志馨这样写道:“校园两面傍山。第二宿舍和第四宿舍前面是一排大槐树,每次开花时一片白色,落花时犹如地上铺满了一层白雪,第四宿舍有一条隧道直通后山的炮台,我们有一次曾经抹黑进去,并且画了一张内部示意图。”

国立山东大学校门开在大学路上。著名作家老舍对当时山大的环境和校风的评价是:“山大的校舍是昔日的德国兵营,-------院中铺满短草,道旁也种了玫瑰,可是它总脱不了营房的严肃气象。学校的后山左面都是小山,挺立着一些青松,我们每天早晨一抬头就看见山石与松林之美,但不是柔媚的那一种。”

沈从文于1931年秋来到国立青大任中文系讲师。在国立青大的两年,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日臻成熟,留下了《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著名作品,他认为“我正在青岛大学教散文习作。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与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罪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它许多短篇小说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

在学校里,他开始了对人生进行思考,有一天,他漫步在校园里,从梧桐树下的光影里,得到人生的启迪,开始了对“什么是偶然和情感”的叩问。他说:“有一天,独自在学校旁一列梧桐树下散步,太阳光从梧桐大叶空隙间滤过,光影印在地面上,纵横交错,俨若有所契,有所悟,只觉得生命和一切都交互溶解在光影中。这时节,我又照例成为两种对立的人格。”

二、王淦昌:“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应当是山东大学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形成于学校成立初期的国立青大和国立山大时期,在后续的办学中,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在发扬光大,是学校发展壮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王淦昌,曾于19347月-193610月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虽然时间短暂,“却记忆犹新,回顾往事,历历在目”,50年后,王淦昌先生总结这段历史时说:“这种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应该是山东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淦昌说:

三十年代山东大学的学风,较为严谨笃实。教授一律担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或可符合名师出高徒之谚语。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注意质量,实行学分淘汰制,所以学生都肯勤奋读书,刻苦上进,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科学研究工作,更是学校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内容,记得每周一的总理纪念周会上,向例由教授轮流作学术讲演,各系的学术报告或讨论会,从不间断,全校呈现出学术空气浓郁,学术思想活跃的喜人景象。师生动手编印的各种科学和文学刊物,甚受学术界的欢迎。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均须选定专题,由教师指导进行独立研究,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开拓精神。

山东大学办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国难当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亲自克服困难,自制各种试验仪器。我就和学生、技工试制了近代物理实验的一些设备。这样做一箭双雕,不但保证了教学的急需,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使我长期萦系入怀的,就是学校善于行政管理,处处注意勤俭节约,把行政人员减少到最低标准,把行政经费压缩到最低限度,从原来不足的经费预算中,通过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每年,每年坚持撙节少许,用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办法建设学校。至1936年我离开时,已陆续建成科学馆、化学馆、水产实验室等等,并增添了一些必必需的教学设备。这种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应当是山东大学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杜光埙:办学特点与学术传统

著名学者杜光埙曾任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长期在学校工作,任教授、教务长等职,对于学校的特点和学术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忆国立山东大学》一文中概括出三个特点和四个学术传统。薪火相传,这些特点和传统,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学校的特点是:

“第一,学校行政组织简单,不仅促进行政效率,而且也收撙节开支之效”。1935年,学校只有行政人员35人,“行政组织之简单,用人之经济,颇似教会设立之大学。”由于撙节开支,“历年经费,均有节余。以所节余之经费,连同连年所请到之临时设备费,用之添置学校各种设备,使国立山东大学在成立的几年之内,校舍之建设,图书仪器之购置,年有增加”。学校用这些钱,“又添建了科学馆、水利实验室、体育馆,即体育馆”,以及仪器设备和图书。“经过数年添置,国立山东大学各项设备,均有可观。”

“第二,由于聘请教授之审慎,使所聘之教授,均为国内学术界造诣甚深知学者;第三,青岛环境,使国立山东大学获得顺利发展机会。国立山东大学之成立以来,对于教授之聘请,均须送请聘任委员会通过;而聘任委员会之审查各院系所提拟聘任之教授、讲师,都是经过审慎考量的。以是国立山东大学各院系历年所聘请之教授,均为国内学术界知名人士。对于教授之任教满一年者,续发聘书,多数一次发给三年聘书。这种续聘时发给三年聘书的办法,不只因安心教授生活,转使学校安定,并且因安定教授生活,使之安心研究工作,亦为培养学术人才之一道”;

“第三,青岛环境,使国立山东大学获得顺利发展的机会。”

关于学术传统,杜光埙认为有四点:“(一)学校管理之严格:国立山大成立以来,对于学生向取严格管理主义”;“(二)学校主意基本学科: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以来,就注重基本学科之训练”,“对于各院系学生呢个之规定共同修习这许多基本学科乃是使之于大学一二年级时期,修习基本学科,为之奠立从事高深研究之基础的一番意思”;“(三)学校主意培养利用图书馆与实验室的习惯:一般大学都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的习惯,而国立山东大学教员与学生,因为青岛环境关系,更特别发挥之。”理学院学生,“因为在校时养成了利用实验室制习惯,所以毕业后,对于科学实验之贡献甚多”;“(四)学校为适应地方需要而推进之研究工作:国立山东大学之设于青岛,因为青岛与山东农、工、矿业之发达,有赖大学实习工作之辅导,使国立山东大学理学院各系为适应地方需要而有几种特殊发展。”

四、蔡元培:“山大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

学校学科特色初萌于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杨振声和赵太侔校长功不可没。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之初,杨振声校长在学科建设方面,就提出了文理渗透思想。他认为文理两院关系相当密切,没有绝对的界限,二者的关系“不能此疆彼界”,应该是“相得益彰”。他还提出了发展海边生物学的思想,意欲利用青岛的便利条件,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基于这种办学理念,他创办了生物学系,理由是:“海边生物学,中国大学有研究此学方便者,唯厦门大学与青岛大学。厦门大学因天气过热,去厦门研究者多苦之,又易发生疟疾。青岛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之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势,亦须于青大求之”。目的是“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

1932年国立青大更名为国立山大,赵太侔继任校长,他采取“因循旧制”的办学方针,继续对学科建设进行探索,几经调整,至1934年基本上完成了学科的架构,一直保持到抗战前夕。国立山东大学的院系设置,从1932年夏天就开始着手谋划。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进一步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决定将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少数转入本校中文系。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暂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暂不招本科生。研究部从事山东地方主要农产的改良,设研究生若干人,以国内大学农科毕业生充任,在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推广部以向民间传播研究成果为主旨,并附设农业传习所,专收农家子弟,实习改良农作。将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数学、物理两系合并为数理学系。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数学、物理虽不分系,也须分组,故下学期起两系又重新分开。农学院至1934年才正式开办,并聘原生物学系主任曾省担任院长,但因经费缺乏,始终未招本科生。至此,学校的院系设置基本上固定下来,一直保持到19382月停办。

对于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科特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如下赞誉:“山东大学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第一,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因为文理不能划得界限太清楚,譬如有许多课目,过去都划在文科里,现在却都归为理科了;如果文理两院合并,自然可以使文科的学生不致忽略了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学生也不致忽略了文科的课程。所以山大合并来办是非常好的。第二,是理、工两院都在一起来办――我们知道工与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工就是理的应用,理就是工的基础,两个东西是不能分开的。现在山大将两院在一起办,自然很经济,而且很容易得到好的成绩。第三,是农学院能按照本省的农业情形,加以研究,再想法来改良和发展本身呢个的农业,这也是非常适宜的”。

五、老舍:“山东大学虽然是在青岛,而所表现的是青岛的冬。”

老舍(1899―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声誉。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解放后,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于19307月至19377月寓居山东七年,度过他人生的盛年华章。前四年任教于齐鲁大学,后三年任教于山东大学,从事教育与创作,享誉中外、奠定其文学地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于1936年完成于青岛。为青岛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老舍先生居住在青岛,热爱青岛,赞美青岛。他写了许多描写青岛风物的散文,如《五月的青岛》、《春风》等,老舍先生还对青岛的奢华进行了批判,把希望寄托在山大的青年学子身上,为此撰写了《青岛与山大》,赞誉山东大学“所表现的精神是青岛的冬”。

 老舍来到青岛以后,这个海滨城市的美丽景色和宜人气候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春天繁花似锦,满城花香,夏天沐浴海水,避暑消夏,秋天天蓝海阔,即使风景最差的冬天也不像北方城市那样,风沙寒月,冷气袭人。青岛景色虽美,但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的文化气味。尤其到了夏天,“夏季的青岛是中外有钱有闲的人们娱乐场所,因为他们与她们都是来享福取乐,所以不惜把壮丽的山海弄成烟酒香粉的世界。”老舍先生憎恨这种西方式的灯红酒绿、笙歌艳舞、奢华虚浮,咖啡舞厅,这是一种平民式的拒绝。

 老舍担心山大学生与“舞厅、咖啡厅、电影院、浴场���”相邻,在歌舞笙箫、烟酒香粉弥漫的世界里,学生不会安心读书。但是令老舍先生欣慰的是山大学生却表现出了“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派,即使在每年最热闹得六七月份也是如此。老舍先生心里感到踏实,他喜欢这样的青年学子,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勇敢和献身的精神,朴素的装束下面跳动着一颗“红热地心”。他感叹道:

“不管青岛是怎样西洋化的都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我们常到崂山去玩,可是我们的眼睛却望着泰山,仿佛是。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吃苦,使我们静默。往好里说,我们是有一种坚毅的精神;往坏里讲,我们有点乡下气。不过,即使我们真有乡下气,我们也会自傲地说,我们是在这儿矫正那有钱有闲来此避暑的那种奢华与虚浮的摩登,因为我们是一群‘山东儿’――虽然是在青岛,而所表现的是青岛的冬。”

 老舍赞誉的山大学子的“冬的精神”,是海大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在学校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表现形态。

 

 

 

 

 

Copyrights @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邮编:266100
电话:0532-66783901 邮箱:xiaoyouhui@ouc.edu.cn